萧搏:容器

Xiao Bo: Container

展期 Period:

2025.6.28—2025.8.3


艺术家 Artist:

萧搏 Xiao Bo


策展人 Curator:

王澈 Wang Che


地点 Venue:

狮語画廊 Leo Gallery(上海)



现场图集 Scene View

展品清单 Works List

新闻稿 Press Release



前言 Foreword:

去年在杭州我和萧搏因为一个艺术项目选择在西湖上荡漾,周边的山水、城市景观包围着我们。为什么要荡漾?因为要阐释我们和包围着我们的景观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人在一个空间(城市、艺术圈)中生活,自己的行为、思考会受到这个空间的影响,为了找到阐释两者关系的角度,我构想出了荡漾这个动作。这也像萧搏的创作方式,他作为一个艺术家在看待一些事、一些人、一些文化、一些艺术……,也创造了一个“四格”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和他者的关系。当然这仅仅只是一种方法,就像我们选择了坐船在西湖上一样,而不是驾车,或者徒步穿行杭州。萧搏有了这个方法也可以说有了自己的语言或形式,当然,他的语言形式是在不断地变化,近几年来他正在使用这个“四格”的方式。对于萧搏来说,他必须要有一个容器,“四格”正是起到了这个作用,这样就可以把自己对外界的各种感受放进去。他不像别的艺术家对于某种感受比较敏感,他收集各种感受、思索它们,再放进创作中。将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语言形式结合,然后以“四格”的形式连续它们。

因为有了容器,或者说自己成为了容器,很多东西就可以放进来看看,琢磨它、感受它,盘盘它,自由度其实被打开了,一些事物既定的表述方式被打破,发现了事物的另一个关联、另一种形态,而这个结果也不是完全和既定了的那个结果没有关系,反而补充回应了一些什么。就像一种说法、一段情绪、一个绘画的笔法、一些相同笔画的字,奇妙的连接其实并不是仅仅在表达作为“奇妙”的那部分,只是很多既定的思路和方法以外的事情被称为了奇妙,真的奇妙吗?奇妙这两个字就挺有意思,“奇”是一种路径、方法,“妙”是一个结果。因为有奇怪的思维能力,所以得到了一个很妙的结果,但凡有奇思的人,其实也并是他本身有多神奇,我觉得就是因为有了自己的容器,像一个炼丹炉、试验场,开阔地尝试着一些别样的连接。这或许才是世界的本质,并不是仅仅被规训、被教育、被既定了的那一种思维、方法。有自己“容器”的人挺难的,这意味着他的思想、智识、经验、方法……要达到一定的广泛程度,就像那句话说的“没有地理观,就没有世界观”差不多,对于世界的观点,是阅读理解出来的,这里的阅读包括身体阅读和文本阅读两部分,萧搏总是笑呵呵的在看在听,似乎很客观,似乎把自我主体隐匿了,结合着他的作品看,才发现他是在容纳和调和。

萧搏的这个系列作品只看画面的话,就像是一种“方法美学”,能看到绘制的顺序,一个图式画四遍,除了微小的变化,或者说手工性,其他几乎是一样的。不论什么样的思考、感受,或者画法、色彩,在这种方法之下,变得一致性很高,画面让视觉持续遭遇着一系列的分隔与重复,像在一座平庸且乏味的日常之城中,并且这座城市被改造成了一种对其自身的连续模仿,让人们不得不关注乏味之物,感受文化的真空,颂扬平庸(即无意义)。这不是说萧搏的绘画性不够,反而他已经跨过了绘画关于色彩、空间、层次的这一块,更准确地说,他在提出问题,但不以问题的面貌出现,他在做相关的实验,但也不以实验的形态表达,仔细想想,艺术创作从来就不是线性面貌的事情。今天我们看到一个艺术家某个阶段的一种类型的创作,试图去理解一个艺术家也是困难的。但好在艺术家持续的创作中有些中心思想是基本不改变的。萧搏早期的作品用24张绘画(帧)来呈现一秒钟到现在“四格”的连续重复,画面在一种秩序中,被消除了叙事性,抽离了情绪,一张张放在那里,闭口不言,你似乎很难从画面中获得除视觉以外的任何信息。戒掉叙事,平复情绪这种事情,在艺术圈很少见,因为特别难。难点在于人会不自觉的叙事,不自觉的有一种态度,或是强烈的精神上的情绪、情结等。

没有叙事性并不代表不能叙事,反而是可以叙任何事,没有情绪也一样,可以是任何情绪。我上面提到的“乏味”,它是不是一种味呢?可以把乏味理解为一种结果,是经历了味之后的一种味,类比成一种修行的状态,感觉枯燥无聊,但所产生的思想可以解读世间任何事情。“真空”、“平庸”也是,一个是真的空了,一个是不高明。这些看似不是赞美,甚至贬义的词却存在很高的智慧,我回忆最初看到萧搏的作品后就是这种感觉,看不懂,不知道怎么看,用原来的经验甚至一下子不会看了,但自身的感受层面却又觉得这些作品怎么有那么强大的能量和温度呢?可以说萧搏的作品形式面貌是一方面,另一重要的方面是他创造出的一种画面状态引起的种种思考,对于我们既定理解的方式有颠覆和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