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珩:香料、鲁班、巴比伦

Yan Heng: Spice, Lu Ban & Babylon

展期 Period:

2025.3.1—2025.5.11


艺术家 Artist:

闫珩 Yan Heng


策展人 Curator:

郑果 Zheng Guo


支持 Support:

阿拉里奥美术馆 Arario Museum


地点 Venue:

昊美术馆 How Art Museum(上海)



现场图集 Scene View

展品清单 Works List

新闻稿 Press Release



前言 Introduction:

昊美术馆很荣幸地宣布,将于2025年03月01日在昊美术馆三楼展厅二推出闫珩个展「香料、鲁班、巴比伦」,展览将呈现艺术家闫珩的绘画及全新的架上装置作品,通过具有象征意味的元素与暗藏强烈隐喻的创作向观众展现文明、科技与艺术的双面性,探讨了生、欲、死三大主题。展览将展出至2025年05月11日。


世界是我的牡蛎,我将以利刃开启。

——威廉·莎士比亚


人类文明的进程始终是一场悖论丛生的炼金术。当大航海时代的帆船载着香料撕裂海航的沉寂;当鲁班打造的木鸟消失在天际;当巴别塔的砖石在抑制不住的欲望中轰然坍塌成一片废墟——历史总以双面镜的姿态,映照出创造与毁灭、秩序与失控、崇高与堕落的永恒角力。艺术家闫珩的全新个展「香料、鲁班、巴比伦」,如同一把刺穿镜面的匕首,将碎片化的历史隐喻与当代困境熔铸为一场充满诗性张力的视觉仪式。

闫珩作品的精神内核围绕着生、欲、死三大主题,这极大程度上受到了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的影响。他在作品中用各类暗含双重隐喻的元素构建出一副具有强烈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醒世图。金光闪闪包裹下的是上流阶层赋予浮华价值的生蚝空壳;精密医学研究设备中躺着的是无法被数据检测的肉身佛像;而挂着毕加索的画廊里,童话里的七个小矮人变成了冰冷制式的安检闸机。如同电影蒙太奇又仿似AI时代的蔓延网络,这些作品刻意挑衅着美术馆“白盒子”的神圣性,将医疗、科技与艺术的符号并置,质问被资本裹挟的艺术生产体系:当创作沦为流水线上的文化消费品,那些关于生死的终极叩问,是否也变成了精致包装的止痛剂? 在本次展览中,闫珩延续了自己图像结合现成品的一贯创作风格,将自己一直以来所关注的多元信息收集、整理再组装到画作之上。涵盖多重元素的画面象征处于信息碎片化的当代世界,形成带有实验性与批判性的矛盾叙事。

本次展览想要探讨的议题众多,其中包括社会变革、人文艺术资本化、技术膨胀和宇宙探索等。作品《香料》通过一瓶小小的胡椒罐互文了画面里被撞破的劳斯莱斯:正如香料既是文明交融的催化剂,也是殖民掠夺的证物;而作品《回声》则以更暴烈的方式解构了时代发展与生存真相:密闭的金属质感空间内,堆放着头骨、书籍和滚筒洗衣机,而嵌入画面上方的计算机主板与算法代码,又是否暗合了那卷失传的《鲁班书》下册?人类一贯地试图用科技丈量真实与虚拟的边界,是否也在无意间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闫珩对这些议题的思考无疑是尖锐而晦涩的,他的视角往往落点于光鲜的背面,关注着欲望之城背后的罪恶。但艺术家在对文明发展保持警惕与思考的同时,观者依然能体会到艺术家抱持着的独有的诗意而浪漫的愿景。与此同时,我们不难发现,闫珩作品中的主角都存在某些程度上的残缺与病症。他对残缺的迷恋源于童年时的个人经历,而这种残缺所产生的美感与悲剧有着类似的本质:强烈的、不完美的、更多元的。又或者,如果把身体当作自我的客体,那么残缺的躯体何尝不是对技术时代之下,被过剩信息所填充的意识的一种抵抗呢?

闫珩的创作始终保持着狄兰·托马斯式的“野蛮生长”。他拒绝将作品驯化为某个主义或流派的注脚,这些充满矛盾修辞的视觉文本,最终指向的仍是那个永恒的命题:当人类在欲望的驱动下不断重塑世界,是否也正在被自己创造的镜像所吞噬? 本次展览并未给予确切的答案,而是如同被打碎的棱镜般折射出多重锋利的视角。

文/策展人郑果